logo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
作者: 柏拉图

摘要:


中译序


2020-11-27 22:23:18

在与埃克格拉底的谈话中,斐多说:“不管是自己说,还是听别人讲,回忆苏格拉底都是最快乐的事,其他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在苏格拉底的这些朋友看来,苏格拉底就是这么一位值得回忆的人,谈论他的为人、回味他说过的一些话都是最令人快乐的事。苏格拉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魔力,如此吸引这班朋友,让他们觉得怀念他是世上最快乐的事呢?

对于苏格拉底死后几千年才存在的我们,已经没有福气亲自聆听这位大师的教诲,跟他一起探讨美德了。然而,通过阅读有关他的记载、探讨他曾经讨论过的问题,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苏格拉底迷人的特质。尤其是他的学生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使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一个栩栩如生的哲人形象。

《尤息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四篇对话描写了从苏格拉底被法庭召唤到饮下毒药的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几次谈话。《尤息弗洛篇》中,苏格拉底被法庭召唤,在法庭门口遇到前来状告自己父亲的尤息弗洛。苏格拉底向他请教状告自己父亲的行为是否正当的问题,进而讨论到“虔诚是什么”的问题。《申辩篇》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过程,是苏格拉底向雅典人袒露心扉的一次讲演。《克里托篇》中,克里托劝苏格拉底越狱逃跑,但最终被苏格拉底说服,认为遵守法律接受死刑才是正确的做法。《斐多篇》则记录了苏格拉底在饮下毒药的那一天跟朋友们进行的最后一次对话,极为感人,令人落泪。

在这些对话中,苏格拉底面对指控时的反应看起来很令人不解,因为他似乎是在引导自己走向死亡,故意放弃多次可以避免死亡的机会。其实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不必被判有罪;而在被判有罪之后仍然可以争取以缴纳罚金、放逐等刑罚来代替死刑,但他没有去争取;甚至即使在监狱里他还有机会逃跑活命,但苏格拉底执意赴死,不愿逃跑。这些行为看起来很奇怪,但我们不应该理解为苏格拉底不爱惜生命,即使没有法庭的判决也会去自杀。或许死亡并非苏格拉底的目的,而只是他的生活原则与其处境相结合的结果。他的原则使他在那些处境中必须做出那样的反应而不是别的反应。

首先,在法庭的辩护环节,苏格拉底认为必须讲真话,所以他向雅典人直言自己干了什么、为什么要做那些事。这些话揭露了雅典人自以为有智慧而实际上没有智慧,苏格拉底自己也能预计到这样的话不会得到雅典人的好感,而只会引起他们的羞恼,促使他们判他有罪。若不说这些真话,苏格拉底完全可以避重就轻,甚至编造一些雅典人爱听的话来讨好他们,以此避免刑罚。

再次,在苏格拉底入狱后,他的朋友们完全能够帮助他顺利越狱逃跑。苏格拉底却认为逃跑是不正确的行为,即使这次判决的结果并不公正,但遵守在法律之下的判决结果是正确的行为,而违反法律是错误的。理由是不遵守法庭按照法定程序做出的判决意味着对法律的反抗,是在试图毁灭法律。要是每个觉得判决结果不公正的人都可以私自不遵循判决结果,法律就会被毁灭。另外,苏格拉底认为他本人是对城邦及其法律感到满意的,是在行为上而不是在口头上与法律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遵守城邦的法律,不遵守法庭的判决就是在破坏协议、违背承诺。

要理解苏格拉底的行为,必须抓住一点:苏格拉底只承认论证的权威,而无视其他意见。可以想象,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跟他的同辈们,跟古代的其他年轻人没什么不同。直到有一天,苏格拉底想到了一门追求真理的技术。这个技术与他从智者那里学到的诡辩术不同,因为诡辩术的目的在于说服别人,只要能让对方心服口服就行,不必自己相信自己所说的是正确的;但苏格拉底忽然掌握了一门新的辩论技术,它的目的不在于说服别人,而在于说服自己,在于找到真正正确的信念,说服别人只作为附带的目的。

这门技术首先是一门发现无知的技术。可以通过这门技术的操作把“自以为知道些什么而实际上一无所知”这种糊涂状态揭示出来。苏格拉底的特立独行,面对死亡时无所畏惧的轻松心态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相信就是这门技术给了他力量,使他坚信自己所做的即使不是正确的,也是他目前可以想到的最有理由相信为正确的。

陈安廉
2014年9月28日+zRsSr89aHdPFda48aLFhhPIzMS3akFQAQg8ZT3knzbtYKwYy6xYZS+QcC8AMGvv